1月9日,我校2014年度科研工作总结会在田家炳教育书院三楼多功能厅召开。校领导韩卉、李建军、谢晓尧、刘肇军、蔡永生、徐晓光、赵守盈、银熙惠、唐本文出席会议。各学院(教学部)、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2014年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参加会议。会议由副校长乙引主持。
会议现场
科学技术处处长周欣作了2014年度自然科学科研工作总结报告。2014年科技处以党的群众路线活动为契机,认真做好各项工作,取得了较好的成绩。2014年共组织申报了各级各类科技纵向项目386项,获批纵向项目136项,经费2896.2万元 横向项目立项155项,到位经费1456.04万元。科技总经费共计4352.24万元;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过请厦门大学相关专家初审等措施,获批率达到29%,为全省前茅;获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;与省医共建“数字骨科技术联合实验室”;申请专利37项,专利授权36项,其中发明专利11项,实用新型24项,外观设计1项;获首届教育厅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,获教育厅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,三等奖1项等。
副校长乙引作了2015年自然科学科研工作安排。他分析了目前学校科技工作存在经费下滑、高层次成果少、学科建设体系不配套、服务社会能力弱等问题,指出下一年我校要通过激发外生动力与内生动力来开展科技工作:一是通过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科技管理体制、机制改革来增强外生动力;二是通过凝练科研方向、形成科研团队、加强科研氛围等激发科研内生动力。
社科处处长谢廷秋作了2014年度社会科学工作总结报告。她指出,2014年,社科处通过抓好各级各类社科项目的申报、管理和服务工作,认真组织社科专家推荐,加强社科研究基地建设,广泛开展科研宣传,积极开展学术活动,加强校内外合作交流,我校社科工作实现重大突破,取得丰硕成果:项目经费实现新突破,纵向科研经费、横向科研经费、总经费均达到历史新高,总经费突破1000万元,达1004.34万元,比2013年增长25.29%;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(至此,我校国家社科项目还有重大招标项目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未能突破);牵头组建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,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(申报获批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、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“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”、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“阳明文化传承与美德养成协同创新中心”、多次组织参加相关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等);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研究成果获优秀等级(2009年以来全省共3项,其中我校2项),受到省社科规划办表彰;获批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培育基地“贵州师范大学廉政文化理论研究中心”;推进与贵州省社科院战略合作,获批2项省领导圈示课题等。
副校长徐晓光作了2015年社会科学科研工作安排。他从大力抓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高层次项目申报、认真组织社科成果报奖和科研奖励、健全完善科研评价机制、加快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试点改革、组建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、提升科研质量打造学术高端等方面进行了工作安排。
会上,校领导向2014年度科研先进工作单位和先进个人颁发了证书、奖品(奖金)。省政协副主席、副校长谢晓尧代表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发表获奖感言。
校长李建军代表学校对获奖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,对辛勤耕耘的科研人员、科研管理部门、各学院(教学部)表示感谢。他指出,2014年,学校科研工作取得重大成绩,项目、成果、团队、平台等方面的质与量都取得了重大突破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,如标志性成果不多、科研转化率不高等。学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影响力,科研业绩导向已成为大势所趋,要适应这一趋势,高度重视科研工作。李建军 提出四点要求:一是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;二是激发科研内生动力;三是坚持改革,健全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,完善科研奖励办法,统筹兼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研工作;四是提高科研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,切实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。
校党委书记韩卉指出,我校的科研工作有基础、有潜力、有希望。同时也要看到,学校科研工作还存在科研积极性尚未很好激发、教学与科研关系不顺、科研管理粗放等问题。学校科研工作任重道远,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,转型升级(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)是科研工作的方向。对此,她提出“三个不动摇”。一是教学科研并重不动摇。教学科研是大学的两项职能和任务。教学与科研内在统一、不可或缺。教而不研则浅,研而不教则空。这一方向要坚持,要求要严格。二是问题意识导向不动摇。学术研究需要问题意识。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要将问题意识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。科研管理也要有问题意识,如针对科研平台和人才团队建设、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,要有创新的解决方案。三是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不动摇。科研体制机制创新要围绕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进行,推动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。
校领导向获表彰的单位与个人颁奖